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 网站首页 -> 学生工作 -> 社会实践 -> 正文

时代发展赓续雷锋精神 最美先锋构筑璀璨丰碑

发布日期:2023-03-13   来源:   点击量:

“我觉得一个革命者就得应该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,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,这才是最幸福的。” 

——雷锋

春雨绵绵洒落人间,百花开放红艳艳。每逢春季来临,春意盎然之时,我们都会想起那位如同春日般温暖的人。我们钦佩的,敬爱的,无人不知的英雄:雷锋。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。60年来,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,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,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,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;60年来,学雷锋活动蓬勃发展,雷锋精神广为弘扬、赓续传承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忠诚于党、奉献祖国、服务人民;60年来,雷锋活动的显著成效与重要意义有目共睹,其深刻阐明着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永恒价值。



“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,不做湖岸河旁之柳,我愿在暴风雨中锻炼自己,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。”

——雷锋

雷锋精神是永恒的,他从平凡普通的汽车兵,到全国人民钦佩的英雄,他用一生短暂的生命,谱写着璀璨壮丽的人生篇章。他的灵魂是不屈的,是坚定的,是忠心的,是伟大的,是无私的。他用他的甘愿,渲染着一个又一个感人又美好的故事。雷锋精神依旧灿烂辉煌,也依旧触及着每个人的心灵深处。在新时代的今天,我们的民族正延续这大爱的胸怀。在不同的行业与领域,都存在着雷锋精神的印记。

最美科技工作者庄文颖:倾力探索真菌宝库

“没想到我能入选!非常感谢大家对我和我所在学科——‘真菌学’的认可。‘真菌学’不是很多人都了解,得到公众认可,可以使我们这个学科更好地发展。”在2021年“最美科技工作者”荣誉榜上,有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庄文颖的名字。在“真菌学”这一浩瀚领域,她倾注48年光阴,夙兴夜寐,用自己的行动照亮了我国真菌学研究的前进之路。在生命世界中,真菌是与动物、植物并列的一个生物类群。全球有真菌二百二十万至三百八十万种,目前仅有约百分之六的真菌物种被认知。如何认识、利用真菌并使其造福人类?许多科学家用毕生努力追寻答案,中国科学院院士庄文颖就是其中一员。



1948年,庄文颖生于北京,她几乎是与共和国一道成长、发展的一代人。1973年,因充分的学业准备,她进入山西农学院(现山西农业大学)学习,就此打开了她认知真菌世界的大门,并且她潜心向学、心无旁骛。1978年,她考取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(北京)真菌学专业硕士研究生,投入她热爱的真菌学研究中。1983年,作为访问学者,庄文颖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交流学习。回国后,她就迅速投入子囊菌部分类群的资源、分类、DNA条形码、分子系统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。学习成了她最大的乐趣,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在她看来都是对于生命的浪费,无论是在美国深造,还是在国内工作,她都将休息时间压缩到非常苛刻的地步,将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科学研究。她说:“我要把失去的10年追回来。”



如今,年过七旬的庄文颖每天仍会到岗工作,编纂书稿、翻阅资料、指导学生,并通过一堂堂科普课帮助青少年了解丰富多彩的真菌世界。“我支持年轻人走出国门看一看,但最终还是要立足本国,自立自强。”庄文颖说。

最美医学工作者——张定宇

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、副主任、公共卫生总师张定宇,是前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。2019年12月29日,第一批转诊来的病人到达武汉市金银潭医院,金银潭医院就成了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风暴眼。张定宇是一个医生,更是一名党员,也是湖北省武汉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点救治医院的院长,任何一个身份都使他不能退缩。他和医院的党员、医务工作者战斗在一线,用血肉之躯筑起了生命的通道,保护了病人,为湖北保卫战、武汉保卫战作出了贡献。

2020年9月8日上午,在抗击新冠疫情表彰大会上,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被授予“人民英雄”国家荣誉称号。这位身患绝症与新冠周旋人民英雄在2018年被确诊患上了运动神经元病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渐冻症”。这种罕见病目前无药可救,最后可能会因为呼吸衰竭而失去生命。但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,作为湖北省唯一一家传染病定点医院的院长,张定宇和金银潭医院以超常规的方式高速运转。张定宇院长一直战斗在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前线,可是他是一名双腿已经开始萎缩,上下楼梯都艰难的渐冻症患者,曾隐瞒病情也要冲锋陷阵,因为他是一名医生,是一位党员,秉承着治病救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和担当。他用自己“渐冻”的生命托起更多生命的希望,争分夺秒救治患者,甚至无法照顾被感染的妻子。张定宇院长曾说:“这样的疫情和灾难,无论发生在其他任何一个国家,后果都不可想象。我很感恩,当我们为了抢救病人不顾一切,背后支撑我们是整个中国。”《感动中国》组委员给予张定宇同志的颁奖辞:“步履蹒跚与时间赛跑,只想为患者多赢一秒。身患绝症与新冠周旋,顾不上亲人已经沦陷。这一战,你矗立在死神和患者之间;那一晚,歌声飘荡在城市上空,我们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。”然而,张定宇只是说:“现在回头去看去年,壮烈但是也很平常,它就是我们的一个工作,它是你应尽的这份职责。”



最美教育工作者——于漪

93岁的于漪老师,是个传奇。她自称是“鲐背之年的老教师”,登上讲台,便秉持一贯的风格,演讲全程脱稿,思路清晰,声音洪亮,而且全程腰背笔挺,工作人员放在她背后的靠垫完全没派上用场。9月8日下午,在第37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,人民教育家于漪来到上海浦东新区竹园小学,为现场和线上的51000多名浦东新区基础教育界的教育工作者上了一堂45分钟的课。“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,而教育质量说到底是教师质量。再忙再累,不能忘记教师队伍自身的建设,不能忘记教师自身的修为。”她勉励教师们做“大先生”。“中国人的造字妙不可言。‘大’就是一个人张开双臂拥抱祖国、拥抱人民、拥抱世界,做‘大先生’就要有这样的气派,这样的格局。”说到这儿,她的声音顿挫有力。



最美农业科学家——袁隆平

每每谈起孩子,谈起和教育有关的一切,她的眼中总会绽放不一样的光彩。生在旧社会,于漪对家国苦难有着切肤之痛。1951年,于漪从复旦大学教育学专业毕业,成为一名教师,最初教历史。一年半后,学校语文组缺少教师,她便“转行”教语文,靠自学啃完大学中文系课程,不断丰富知识图谱,日复一日打磨出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。20世纪60年代,凭借出色的课堂教学改革,于漪成为上海语文教育界的一面旗帜。面对荣誉,于漪总是淡然:“我本身也是学生。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,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。”

躬耕基础教育事业70载,教师这份职业的责任和使命,在她眼里却有千斤重。“如果将人生比作一张单程票,孩子人生的每一站,都有权接受良好的教育。作为教师,任何一环都不能有丝毫懈怠。”于漪说,“教师就是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,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。”在于漪看来,教师要真正做到“教在今天,思在明天”。

“人就像一粒种子,要做一粒好种子。”袁隆平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,而他本人就是一粒卓越的种子。“禾下乘凉梦”“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”,袁隆平用一生去追求、去奋斗、去耕耘,在他最热爱、最熟悉的田地里结出了丰硕的果实。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、应用与推广,成为袁隆平毕生的志业。今天人们诉不完的怀念、道不尽的哀思,正是因为他穷尽毕生精力,让14亿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远离饥饿。袁隆平的水稻增产技术,多养活了多少人,难以计数。让中国人远离饥饿、帮助中国人“端牢饭碗”的袁隆平,值得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永远感恩,铭记于心。

传承,是最好的纪念。袁隆平带着种子的梦去向远方,无数个种子的梦生根发芽。袁隆平说,“我要为让中国人吃饱饭而奋斗”,最朴素的愿望里满载着他对党、对国家、对人民的拳拳之心。他曾亲眼见过群众饱受饥饿折磨,从学生时代便立下学农的志向,决心用知识寻找“不再饿肚子的方法”;面对美国经济学家“谁来养活中国”的疑问,他带领科研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,一次次刷新世界纪录,又一次次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军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、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吃饱饭,他念兹在兹、始终不忘。有了这份最深沉、最持久的情感,才能在取得成绩时永不满足,才能在遇到挫折时永不言败,坚定必胜的信心和决心。



“风吹过稻田我就会想起您。”我们每个人都要像袁隆平一样做一粒好种子,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,在祖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、培养浇灌,在平凡的岗位上执着坚守,在自己的领域里创造成绩,不负伟大时代,开拓伟大事业。

刻苦钻研,实事求是的科学家庄文颖;大公无私,坚强勇敢是医者英雄张定宇;鞠躬尽瘁,传播育人有师者于漪;心怀天下,辛苦劳作如躬耕者袁隆平。今天,我们的民族仍有英雄愿意奉献自己,挡在人民的前方,直面困难与恐惧,为民族开路,为国家带来希冀。他们不仅是站在光里的人,也是光的本源,他们拥有的每一寸光芒,都会照亮黑暗中的崎岖。这就是雷锋教会给后人的无私精神。人无精神不立,国无精神不强。几十年来,雷锋精神犹如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,不断感召着人们做出善行义举,参与塑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,激励着全民族焕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。愿雷锋志愿永存,望民族精神永立!

【注】本成果为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第二批实践项目(编号:2022WSYJ100287) 阶段性成果。

(作者:学生第一党支部 李婵婵 席宇新 杨萌 贾羽婧 于慧婷)
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
(审核:姚玮)